
ARP系統網站地圖聯系我們所長信箱English中國科學院北京總部貴陽分部廣州分部 |
![]() |
|
![]() |
地化所青促會小組舉辦第54期青年促進論壇 |
6月30日下午,中國科學院地球化學研究所青促會小組成功舉辦了第54期地化所青年促進論壇。本次論壇由礦床地球化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的胥磊落副研究員和胡換龍博士后分別作了題為“蘭坪盆地金滿脈型銅礦:一個潛在的造山型銅礦床?”、“膠東巨量金蝕變-礦化過程:來自熱力學模擬的啟示”的學術報告。所內50余名師生參加了本次論壇,論壇由地化所青促會小組成員王新松主持。
胥磊落副研究員首先介紹了目前國內外研究比較熱門,也是學界廣為熟知的造山型Au礦床的概念由來和基本地質特征,然后回顧了國內外對包括造山型Cu礦床在內的其它類型造山型礦床的研究進展和存在的主要問題,認為相較于造山型Au礦床,造山型Cu礦床目前并未成為學界廣泛接受的成熟礦床類型。隨后,他以蘭坪盆地金滿脈型Cu礦床為例,以單個流體包裹體巖相學-顯微測溫-LA-ICP-MS原位成分分析為主要研究手段,揭示成礦流體的性質和來源、流體演化和金屬沉淀機制,結合礦床形成的構造地質背景、蝕變-礦化特征等研究,以及與造山型Au礦床的全球對比,最為認為金滿脈型Cu礦床是一個潛在的造山型Cu礦床。同時,他還收集和總結了蘭坪盆地以及世界范圍內其它成礦區帶一些潛在的造山型Cu礦床實例,認為,造山型Cu成礦作用應具有全球普遍意義。
胥磊落副研究員作報告
胡換龍博士后首先就膠東金礦的成因爭論進行了詳細介紹,指出無論哪種成因模型都屬于同源流體演化成礦。膠東金礦具有多期圍巖蝕變、多階礦化的統一演化特征,一個關鍵的問題則是單源成礦流體熱力學演化能否導致這些統一特征的形成?基于該問題,其對膠東金礦的圍巖蝕變和礦化特征進行系統介紹,并進一步詳細介紹了研究對象焦家蝕變巖型金礦的礦床地質、圍巖蝕變、礦化特征。為了能夠進行合理的熱力學模擬預測,其對該礦床的控礦構造網絡進行了詳細研究,查明了構造網絡特征對成礦流體運移、水/巖比值的控制;對相關圍巖進行全巖主量分析,限定其組成;利用流體包裹體限定了主成礦階段流體的成分、溫壓演化特征。在此基礎上,利用熱力學原理及相關數據對圍巖蝕變到礦化的整個演化過程進行系統的水巖相互作用模擬研究。模擬結果表明同源成礦流體在不同溫度-水/巖比變化路徑下能夠形成已存在的多期圍巖蝕變疊加、多階段礦化;H2S丟失致使金快速沉淀、引起金屬礦物組合演化、促使流體趨于氧化并導致少量重晶石沉淀。依據模擬結果呈現的規律,進一步探討了圍巖蝕變-礦化組合特征的變化趨勢可作為判斷深部成礦潛力的重要標志。
胡換龍博士后作報告
本次報告內容豐富,參會老師和同學就相關科學問題與胥磊落副研究員和胡換龍博士后進行了深入的探討和交流,現場氣氛非?;钴S。
報告人簡介:
胥磊落,礦床地球化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副研究員,主要從事三江特提斯喜山期陸內斑巖銅-鉬-金成礦系統、以及蘭坪盆地熱液脈型銅成礦系統研究。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3項。第一/通訊作者在MD、OGR、Lithos、MP等國內外學術期刊發表論文10余篇。
胡換龍,礦床地球化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博士后。2015-2020在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攻讀博士學位,主要從事華北克拉通東緣膠東巨量金礦化圍巖蝕變和金沉淀機制、以及成礦流體演化與熱力學模擬研究,相關成果以第一作者在OGR、JES等國內外期刊上發表論文5篇。
(地化所青促會小組 攝影/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