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RP系統網站地圖聯系我們所長信箱English中國科學院北京總部貴陽分部廣州分部 |
![]() |
|
![]() |
復旦大學汪家家博士訪問地化所 |
應環境地球化學國家重點實驗室郝立凱研究員邀請,復旦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系汪家家博士(博士后國際交流計劃引進人才)于2021年1月10日-11日訪問地化所,并在環境室三樓會議室作題為“星星之火:硫循環如何影響稻田砷的形態?”的學術報告。報告會由郝立凱研究員主持,全所40余名師生參加學術報告會。
汪家家博士作報告
硫和砷常相伴相生,它們的地球化學過程往往耦合在一起。半個多世紀以來,關于水稻田孔隙水中砷的化學形態研究主要圍繞在無機砷酸、無機亞砷酸和甲基砷化合物;硫循環如何影響砷的形態、水稻田砷-硫可溶性化學物即硫代砷酸鹽的形成一直懸而未知。
汪家家博士從稻田砷的形態、毒性和沿食物鏈傳遞的風險方面展開介紹,以中國和歐洲主要水稻產區為研究對象,圍繞硫如何驅動稻田砷的生物地球化學循環這一核心問題,按照“實驗室-野外、微觀機制-大尺度”的研究思路,首次證明了硫驅動-砷巰基化為稻田砷地球化學循環重要過程;同時開發了“螯合劑-冷凍保存,IC-ICP-MS聯用法“的技術,揭示硫代砷酸鹽在水稻形成、分布及其關鍵影響因素。
汪家家博士和參會師生展開討論與交流
報告人簡介:
汪家家,復旦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系,博士后國際交流計劃引進人才。2014年獲中山大學理學碩士,2020年德國University of Bayreuth環境地球化學系獲博士學位,長期從事稻田砷生物地球化學、鐵-硫循環等研究。首次系統證明了硫循環驅動的巰基化為稻田砷地球化學循環重要過程之一。相關成果以第一作者發表于Nature Geoscience、 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等。
(郝立凱課題組 劉靈飛/供稿)